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图片新闻  
思政实践  
实践活动
理论园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 思想政治专题网 >> 思政实践 >> 理论园地 >> 正文  
泛滥的心灵鸡汤是心灵麻醉

发布日期:2015/9/21 16:26:34

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推出新书《白说》。新书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事实上,网上流传着不少署名为“白岩松”的言论甚至语录,而白岩松本人早在2013年就曾鉴定过这些语句,称绝大多数不是自己说的。除了白岩松,借莫言、韩寒等人之口的伪名人名言并非少数。“假语录满天飞”,很多名人名言被杜撰、篡改后在网上流行。(9月9日中新社)

尽管此前白岩松多次澄清,但互联网上假语录依旧不断传阅。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眼球”传播几近泛滥的时代,特别讲究包装卖点,用上名人的噱头,各种熨帖人心的话语也变得“权威”起来。

事实上,大多数阅读者并不真正在乎名言出处是否真实,这类名言之所以得以大量转发,根本一点在于心灵鸡汤的天然正确内涵对任何人具有“无害”性。比如,在微信风生水起的时代,心灵鸡汤式微信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实现了社会角色功能的角色代入。像微信这种私密的社交软件,分享信息是否被关注,也往往意味着一种虚拟的人际互动。爱分享的人,内心不可避免也希望被朋友看到,点赞或是分享,在这样的一种“认可”下,一些轻松的心灵鸡汤往往成为朋友圈畅销品。“无害”性也就意味着传播即安全,温和的心灵鸡汤往往传递正能量,给人鼓励和抚慰,在“言多必失”的训诫下,人们都愉快的加入到鸡汤稿的传播行列中。只不过,套上名人名言的鸡汤,总是让传播顺畅变得屡试不爽。

面对心灵鸡汤市场如此“爆发式”增长时,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或是,这些心灵鸡汤真就是“无害”的吗?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心灵鸡汤吗?法兰克福派哲学家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里就指出,形而上的思考需要对现实的否定。在不断的否定中不断超越和升华,最终凝练出理性的能量。生活中本身就包含酸甜苦辣五谷杂陈,这些思考即便让人有些不愉悦却是十分必要的,但千篇一律的温馨鸡汤显然在消解着思维的能量。

也许这是技术发展给予我们的新问题新思考,将思维方式的简单化粗暴的归结为鸡汤效应显然也有失公允。但又不得不指出,我们需要警惕泛滥的心灵鸡汤,在潜移默化的吞噬着理性头脑对于这个世界的批评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编辑:sizhengbu字号:[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思政部版权所有 2001-2012 (C) ICP编号: 辽ICP备0600030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造化乡 邮编:11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