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图片新闻  
思政教育  
教学动态
思政论坛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 思想政治专题网 >> 思政教育 >> 思政论坛 >> 正文  
立体课堂:让思政课“火”起来

发布日期:2014/9/18 13:40:16

  思政课教学团队所有教师在学生评课中的满意率均超过全校平均水平;在近几年“最受学生欢迎十佳教师”评选中,思政课教师屡屡入选。

  “形势与政策小组”是北师大小有名气的时事类学生社团,让大学生为大学生讲课,不仅丰富了授课主体,也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枯燥重复,脱离现实,耽于说教……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许多人心目中的老印象。

  鲜活新颖,紧接地气,专业前沿……如今北京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气最高的课程之一,同学们由衷地为思政课教师们“点赞”——思政课教学团队所有教师在学生评课中的满意率均超过全校平均水平;在近几年“最受学生欢迎十佳教师”评选中,思政课教师屡屡入选,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多元的授课主体、多样的教学手段、多维的学习方式、多方的专家团队——这是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的思政课的创新与变化。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多措并举,悉心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课堂”,实现了学生从“被听课”到“要听课”的转变。

  立体讲台:专任教师+大学生+辅导员

  “克里米亚到底属于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孙晨迪正通过PPT做“新闻播报”——“沉重的克里米亚”。孙晨迪“一路狂奔”,用流利快读的语言,深度分析了克里米亚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

  “……他开放式的结尾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势必会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简单点评后,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晓琳话锋一转,水到渠成地切入了当天的授课主题。

  课前“新闻播报”环节的设计,熊晓琳已经坚持了多年。每节课前,她会要求学生利用5-10分钟时间,播报近一周内的新闻事件。“在构建报告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事件的亲历者。”孙晨迪说,新闻报告不仅让自己接触到那些“原本离我们很远的生活”,还锻炼了实践能力。在熊晓琳看来,“把话筒交给学生”改变了教师“独霸讲台”的平面格局,让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都有了很大提高,“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多了”。

  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在北师大并不鲜见。事实上,学生早就不再是只能坐在座位上被动听课的一方,他们是思政课这个“立体讲台”的常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对200多名本科新生,来自“形势与政策小组”的两位同学王帅捷和郑子薇,正生动讲述“欧洲大学的道德教育”。“有一种和老朋友聊天的感觉,没有压力、没有隔膜”,听课学生赵阳杰认为,同辈间的交流更有说服力,“师兄师姐们的话,总是能说到我们的心坎里”。

  “形势与政策小组”是北师大小有名气的时事类学生社团,邀请他们登上讲坛的,正是这门课的主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润枝。“让大学生为大学生讲课,这种大胆吸收学生参与授课的尝试,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授课主体,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自2007年成立以来,“形势与政策小组”的同学们已连续8年,先后33次走上思政课讲台,为全校本科生集体授课。

  如今活跃在北师大思政课“立体讲台”上的,还有一支由近30位年轻人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教师群体。他们讲授的心理健康、经济社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课程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立体教学:案例课+研讨课+社会实践

  “1956年2月24日,苏共二十大会议的正式议程已经结束,有人已经开始收拾返程的行囊,然而就在这一天,与会的苏联党代表突然接到一个参加全体会议的通知,需要特别的请柬入场……一场注定要震撼世界的事件上演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纪录片《正道沧桑》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案例视频播放后,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讲起了毛泽东同志对苏共二十大“喜忧参半”的评价,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讨。

  坐在最前排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王建雄是名“理科男”,他说赵老师案例课件中涉及的很多内容,自己以前都没听过,“老师将书本上的理论用大量历史事实来呈现,非常吸引人”。“每讲述一个重大理论,都会有鲜活的案例支撑,我对这门课很感兴趣”,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张黎雪也颇有同感。

  不空谈理论,不空讲概念,将内容要点寓于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案例之中。赵朝峰说:“这样的案例教学有助于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读懂理论背后的故事,了解理论产生的必然性,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北师大思政课教学的主体任务。院长王树荫教授表示,通过综合运用精讲式、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学校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向式的灌输形态。“要让教师成为良好互动环节和氛围的创造者,让学生成为与教师平等互动的主体。”

  多元团队:院内师资+校内学者+校外专家

  “量变积累历史,质变改变历史;漫漫人生路,关键就几步”,台上侃侃而谈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负责人、著名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

  “王老师的课真的很精彩,妙语连珠!丰富的事例背后是理论逻辑的深刻揭示。”文学院博士生李巍一直是王炳林的忠实听众之一。

  而在这门课上,学生们能领略到的不只一位专家的风采,让他们“惊艳”的还有更多:既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知名教授朱志敏、杨世文,也有北师大校内的知名经济学者李翀、历史学者杨共乐,还有校外的著名专家,如中央党校教授张喜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等,甚至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这样的“顶级专家”也在授课教师之列。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试点院校,经过几年的试点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起了本院、本校、校外三个专家库,形成了一个多学科、高水平、善于专题讲授的多元立体专家团队。

  “每次上课都有一种期待感”,历史学院博士生王晓燕说,专家团队的讲解启发了自己对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透彻。”

  在北师大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调查中,93.33%的学生对课程讲授方式表示喜欢,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率则高达96.5%。学生们用自己的态度,为思政课投上了庄严的支持票。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中国教育…编辑:sizhengbu字号:[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思政部版权所有 2001-2012 (C) ICP编号: 辽ICP备0600030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造化乡 邮编:11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