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公民道德
礼仪规范
职业道德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 思想政治专题网 >> 公民道德 >> 礼仪规范 >> 正文  
论“道德”

发布日期:2011/10/27 14:18:00

    对“道德”一词的概念解说,恐怕最早出现在《老子》中,这也可能是《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原因。在《老子》一书中,道与德是被分别进行论述的。

    “道”是通过对自然界万物(含人与人造物)之间自然形成的相互关系来解说国体或国政与人的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就是在《老子》中明确论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这段论述中引入了一个概念“法”。法是什么含义?很简单法就是“遵从方式”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如书法,就是写字时“遵从”写字的“方式”。

      而“德”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相互关系来解说国体或国政与人的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对道与德之间的存续关系,老子是这样论述的“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对道与德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存续关系,老子是通过当时他已知的信息和他本人的观察,经过他的归纳、分析和推理而得出来的。老子这种“观察——归纳——分析——推理”的思想方法,对后世怎样认识世界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好道。所以孔子很少关注和通过对自然界万物(含人与人造物)之间自然形成的相互关系来解说或探讨国体或国政与人的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孔子偏好德,由于孔子的偏好,所以,孔子只是通过自己的个人的感受来解说国体或国政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像老子那样通过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相互关系来解说国体或国政与人的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就反映出孔子之德与老子之德的区别。

      由于孔子只是通过自己的个人的感受来解说国体或国政与人的关系,所以孔子被称之为儒。

      由于孔子只是通过自己的个人的感受来解说国体或国政与人的关系,所以,我们能通过孔子的语录集《论语》发现,孔子认为“上”(统治者)是暴君、昏君、无道之君。“下”(被统治者或民)则是泼妇、刁民、难养也的下滥矣者也。只有他孔子本人,才是德的化身——“天生德於予”“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也正因为孔子如此之德,所以孔子到哪都不受真正的欢迎,造成孔子一生只能是个“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之德对后世的儒门之徒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由此,我们能看到,孔子之德,只是从老子之德中蜕变出来的一个有极端意识的德分支,是一个失道之德。是人都知道“失道寡助”。

       综上所述,并通过我们时代对“道德”的运用、观察、归纳、分析和推理,我们能得出对道德的定义为:

       道德是人们通过所观察到的自然法则和人文法则,所提出和实施的对国体或国政建立、维护和令其强大的表达式。

图片1







来源:网络转载作者:佚名编辑:admin字号:[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思政部版权所有 2001-2012 (C) ICP编号: 辽ICP备0600030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造化乡 邮编:110148